238.不孝子、老父亲-《逆流1977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正月初十,在家里过完年,喝了几场年酒后,郭永坤开着奥拓,独自一人离开市区。
    其实这些年,他每年都要回一次前头山,也都是差不多这个时候,一来比较有空,二来顺便能拜个年。
    几乎已经形成惯例。
    从省城到前头山并不远,也就一百多公里,只因路不好,所以开了整整一上午。
    汽车还未抵达村口,远远便瞧见一大一两个人。似乎为了能看得更远,家伙骑着大马,坐在大人肩膀上。
    “坤,是不是来车了?”
    “对,白色的,好像就是干爸那辆!”
    白色,那应该没错了。赵大龙心想,哪怕现在前头山已经发展得很好,可轿车进村依然不常见。
    不大会儿,汽车便卷着尘土驶近。
    “坤!”郭永坤摇下车窗挥手。
    现在已经习惯了,早几年这么喊总感觉很奇怪。
    “干爸。”
    赵坤脸上满是喜悦,他每年最盼望的日子中,就有今。
    干爸对他极好,每次过来都会给他带好多好吃的,还有连县里都买不到的稀罕玩具。他能做村里的孩子王,这些零嘴和玩具功不可没。
    他也始终记得干爸的话,并不吝啬于与伙伴们分享。
    “来,赶紧上车。”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过去的前头山大队已经不复存在,现在叫作前头山村,老支书赵福民退了下来,如今赵大龙就是村支书。
    汽车沿着入村的水泥路缓缓前行,望着道路两旁的景象,郭永坤感触颇大。
    当年他还在这里插队时,村里没有一间红砖房,入眼的全是清一色的土砖屋,各种破烂垃圾随处可见,显得贫乏而脏乱。
    而数年之后,这里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,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红砖楼,有些还是两层的,到处都打扫得很干净,不少人家门口,都停着擦得锃亮的二八大杠。
    很难想象,这是一个位于大山角落的村庄。
    它的村容村貌,包括居民的生活条件,早已超过普通的乡镇居民。
    这就是改革的伟力。
    倘若要找一个乡村典型,来反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,前头山村无疑最合适不过。
    事实上,也确实如此,这里现在每年都要接待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队伍,包括大领导。
    “那是永坤的车吧?”
    “没错,去年就是这辆。”
    “媳妇儿,赶紧地,拿饼炮仗出来!”
    汽车一路驶过,火红的炮仗响个没完,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走出,朝着车辆挥手示意。
    如同赵坤这样的前头山下一代,或许还不了解,家乡的幸福日子从何而来,但老一辈人心里门清。
    他们以这样的方式,欢迎恩人回家过年。
    郭永坤虽未停车,却将车速将至最低,同样从车窗中伸出手臂,向大家招手回礼。
    心头暖暖的。这也是他始终放不下前头山的原因之一,这里就像是他的另一个家。
    赵大龙家的红砖平房外面,今儿个无疑十分热闹,过来嘘寒问暖的乡亲实在太多,搬空了家里的椅子都不够坐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