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4.下海-《逆流1977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个字刘校长回答得很认真,因为他觉得确实有必要好好劝劝老同学。

    时代在变,改革开放数年,南方的变化有目共睹,金钱的力量越来越大,再不是那个以钱为耻的年代,否则各地也不会大力招商引资。

    资本正在崛起,势不可挡。这一点,从事经济研究的他,比谁都清楚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9月份,全国各大院校开学,郭小妹轻装上阵,背着小书包,兴高采烈走进矿业大学的校门,迎来了自己的大学时光。

    因为学校离家不算太远,二十分钟左右的公交车程,所以她依然在家里住。

    对于她是如何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这一点,外人还不太清楚,因为郭永坤早有意让家人隐瞒了郭小妹的高考分数,但寥寥几人,真是大跌眼球。

    譬如郝家。

    郝进步私下找到郭永坤,就一个劲儿抱怨,说你有这路子,怎么不帮忙把桐桐也搞到大学去,还骗她去给你打工。

    这话说的……郭永坤那叫一个委屈。

    “郝叔,我之前可问过的,桐桐她自己说不想读。”

    “诶~这个臭丫头!”

    十月份,工厂招工结束,老王正根据郭永坤提供的培训资料,挑选管理,对所有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养。

    譬如十名司机,厂里出钱,送他们去学驾照。

    当然,肯定签订了劳务合同,接受这项培训后,必须在工厂干满五年。

    倒也没人拒绝。

    十一月份,郭永坤按照需要,拜访完了市里的所有材料供应商,最终选定了十二家,并签订供货协议。

    事情很顺利,因为郭永坤主动提出不拖欠货款,那么对方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。而他们要履行的义务就是,必须按质按量的供货。

    这一点很重要。

    早前就说过,这年头挂靠工厂就是后娘养的,国营工厂大多瞧不起,就算合作,以次充好的例子也屡见不鲜。

    十二月份,工厂开始试生产,根据欧阳啸提供的技术参数和饮料配比,由老王和郝桐桐两名技术骨干牵头,历经二十五天的不断尝试,终于使生产线顺利运行起来,并生产出第一桶健力宝汽水。

    是的,一桶。

    因为没东西装。

    鬼哥的灌装线生产线还在紧张调式之中。

    反正郭永坤已经给他下了最后通牒,过年之前必须搞定,否则将会影响自己的大计划。

    1984年到来。

    这是继往开来的一年。

    一位老人,将会在新年伊始,完成自己的第一次南巡,从而造就出一个全民经商、争相注册公司的年代。

    随后便会引来共和国历史的第一次“下海”潮,在这样一个年份里,人们思想意识彻底发生改变,社会上将慢慢出现一些段子,譬如“手术刀不如剃头刀”,“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”等。

    赚钱,赚钱,除了赚钱外,人们似乎已经无需其他了。

    而郭永坤,也准备下海了。

    一月二十四日,一篇关于鹏城特区的报道刷遍全国各大报纸,其上还有那位老人的题词。

    内容震撼人心,字里行间里无不都透露着,我国将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绝不动摇,并且还昭示,一个月后,国家将对外开放14个港口城市。

    举国沸腾!

    同日,郭永坤向纺织二厂递交了“停新留职”的申请。

    无错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